
下列服務條款適用于招標采購網會員,若您使用工業爐招標網提供的服務,您必須同意接受此服務條款。
一、服務條款的確認和接納
本服務條款適用于工業爐招標網用戶,您在申請注冊流程中點擊同意本服務條款之前,應當認真閱讀本服務條款。請您務必審慎閱讀、充分理解各條款內容,當您按照注冊頁面提示填寫信息、閱讀并同意本服務條款且完成全部注冊程序后,即表示您已充分閱讀、理解并接受本服務條款的全部內容,并與工業爐招標網達成一致,成為工業爐招標網平臺用戶。閱讀本服務條款的過程中,如果您不同意本服務條款或其中任何條款約定,您應立即停止注冊程序。工業爐招標網服務的所有權和運作權歸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所有。所提供的服務必須按照其發布的公司章程,服務條款和操作規則嚴格執行。用戶通過完成注冊程序并點擊“我已經閱讀并接受《工業爐招標網服務條款》中的各項內容”,這表示用戶與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并接受所有的服務條款。
二、服務簡介
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運用自己的操作系統通過國際互聯網絡為用戶提供各項服務,用戶(包括普通個人用戶,免費企業會員,收費企業會員)注冊時,必須同意:
1. 提供真實、準確、即時、完整的個人/企業資料。同時,應根據情況變化維護并及時更新注冊信息,以確保其真實、準確、即時、完整性。
2、一旦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發現用戶資料含有不準確甚至是虛假內容,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有權利中止對該用戶的服務。
三、用戶的帳號、密碼和安全性
1、工業爐招標網的注冊帳號可以是英文、數字、字母、中文,或者是它們的組合。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但是用戶注冊的帳號或者填寫的昵稱需要符合下列規定:
(1)不得使用黨和國家機構的名稱或者是它們的縮寫。
(2)不得使用黨和國家領導人或者其他知名人士的真實姓名、筆名、藝名或者是他們的縮寫。
(3)不得使用不健康、不文明或者帶有侮辱性、攻擊性的用戶名和昵稱。
(4)您一旦注冊成功,就成為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的合法用戶,您將得到一個密碼和用戶名。并同意接受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提供的各項服務。如果您未保管好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而對您、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或第三方造成的損害,您將負全部責任。另外,每個用戶都要對其用戶名中的所有活動和事件負全責。您可隨時改變您的密碼和圖標,也可以結束舊的用戶名重開一個新用戶名。
(5)為避免用戶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用戶若發現任何非法使用用戶名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況,請立即通告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
四、服務條款的修改及修訂
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有權在必要時修改服務條款,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服務條款一旦發生變動,公司將會在用戶進入下一步使用前的頁面提示修改內容。如果您同意改動,則再一次激活“同意服務條款提交注冊信息”按鈕,視為接受本服務條款的變動。如果用戶不接受。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則保留隨時修改或中斷服務而不需通知用戶的權利。用戶接受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行使修改或中斷服務的權利,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不需對用戶或第三方負責。本服務條款任一條款被視為廢止、無效或不可執行,該條應視為可分的且并不影響本服務條款其余條款的有效性及可執行性。
五、用戶隱私制度
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工業爐招標網)非常重視用戶信息的保護,在使用工業爐招標網的所有產品和服務前,請您務必仔細閱讀并透徹理解本聲明。一旦您選擇使用,即表示您已經同意我們按照本隱私聲明來使用和披露您的個人信息,并接受本條款現有內容及其可能隨時更新的內容。
1、本注冊條款所涉及的隱私是指:在會員注冊工業爐招標網網站帳戶時,使用其它工業爐招標網網站產品或服務,訪問工業爐招標網網頁,或參加任何形式的會員活動、培訓活動時,工業爐招標網會收集的會員的個人身份識別資料,包括會員的姓名、昵稱、電郵地址、出生日期、性別、職業、所在行業、工齡,真實頭像,籍貫,公司名稱,QQ號碼,公司地址,公司的產品以及服務簡介,公司固話傳真,公司主頁,公司主要做的項目等。工業爐招標網網站自動接收并記錄會員的瀏覽器和服務器日志上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會員的IP地址、在線、無線信息、信件等資料。
2、工業爐招標網收集上述信息將用于:提供網站服務、改進網頁內容,滿足會員對某種產品、活動的需求、通知會員最新產品、活動信息、或根據法律法規要求的用途、給會員帶來更多商業機會等。
3、我們網站有相應的安全措施來確保我們掌握的信息不丟失,不被濫用和變造。這些安全措施包括向其它服務器備份數據和對用戶密碼加密。盡管我們有這些安全措施,但請注意在因特網上不存在“完善的安全措施”。
4、工業爐招標網可能利用工具,為合作伙伴的網站進行數據搜集工作,有關數據也會作統計用途。網站會將所記錄的工業爐招標網會員數據整合起來,以綜合數據形式供合作伙伴參考。綜合數據會包括人數統計和使用情況等資料,但不會包含任何可以識別個人身份的數據。
5、信息的披露和使用:們不會向任何無關第三方提供,出售,出租,分享和交易用戶的個人信息,但為方便您使用工業爐招標網服務及工業爐招標網關聯公司或其他組織的服務(以下稱其他服務),您同意并授權工業爐招標網將您的個人信息傳遞給您同時接受其他服務的工業爐招標網關聯公司或其他組織,或從為您提供其他服務的工業爐招標網關聯公司或其他組織獲取您的個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您同意我們可批露或使用您的個人信息以用于識別和(或)確認您的身份,或解決爭議,或有助于確保網站安全、限制欺詐、非法或其他刑事犯罪活動,以執行我們的服務協議。您同意我們可批露或使用您的個人信息以保護您的生命、財產之安全或為防止嚴重侵害他人之合法權益或為公共利益之需要。您同意我們可批露或使用您的個人信息以改進我們的服務,并使我們的服務更能符合您的要求,從而使您在使用我們服務時得到更好的使用體驗。您同意我們利用您的個人信息與您聯絡,并向您提供您感興趣的信息,如:產品信息。您接受“服務協議”和本隱私聲明即為明示同意收取這些資料。您同意,您的個人信息可以被搜索引擎搜索,并在搜索結果中顯示,由此給您帶來更多的合作機會。您同意并授權工業爐招標網將您的個人信息傳遞給工業爐招標網,工業爐招標網關聯公司、工業爐招標網合作伙伴、工業爐招標網會員,以助于工業爐招標網給您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其他服務、合作伙伴等。法律規定的其他需披露您個人信息的情況。
6、關于會員在工業爐招標網的上傳或張貼的內容
(1)會員在工業爐招標網上傳或張貼的內容(包括照片、文字、附件、帖子、招投標信息、個人合作名片、公司名錄和黃頁、工程信息等),視為會員授予工業爐招標網免費、非獨家的使用權,工業爐招標網有權為展示、傳播及推廣、促使合作等前述張貼內容的目的,對上述內容進行復制、修改、出版等。該使用權持續至會員書面通知工業爐招標網不得繼續使用,且工業爐招標網實際收到該等書面通知時止。工業爐招標網網站、工業爐招標網合作伙伴、工業爐招標網關聯公司均可使用。
(2)因會員進行上述上傳或張貼,而導致任何第三方提出侵權或索賠要求的,會員承擔全部責任。
(3)任何第三方對于會員在工業爐招標網的公開使用區域張貼的內容進行復制、修改、編輯、傳播等行為的,該行為產生的法律后果和責任均由行為人承擔,與工業爐招標網無關。
7、不可抗力
(1)“不可抗力”是指工業爐招標網不能合理控制、不可預見或即使預見亦無法避免的事件,該事件妨礙、影響或延誤工業爐招標網根據本注冊條款履行其全部或部分義務。該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政府行為、自然災害、戰爭、黑客襲擊、電腦病毒、網絡故障等。不可抗力可能導致工業爐招標網網站無法訪問、訪問速度緩慢、存儲數據丟失、會員個人信息泄漏等不利后果。
(2)遭受不可抗力事件時,工業爐招標網可中止履行本注冊條款項下的義務直至不可抗力的影響消除為止,并且不因此承擔違約責任;但應盡最大努力克服該事件,減輕其負面影響。
六、拒絕提供擔保和免責聲明
用戶明確同意使用工業爐招標網服務的風險由用戶個人承擔。服務提供是建立在免費的基礎上。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明確表示不提供任何類型的擔保,不論是明確的或隱含的,但是對商業性的隱含擔保,特定目的和不違反規定的適當擔保除外。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不擔保服務一定能滿足用戶的要求,也不擔保服務不會受中斷,對服務的及時性、安全性、真實性、出錯發生都不作擔保。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拒絕提供任何擔保,包括信息能否準確、及時、順利地傳送。用戶理解并接受下載或通過工業爐招標網產品服務取得的任何信息資料取決于用戶自己,并由其承擔系統受損、資料丟失以及其它任何風險。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對在服務網上得到的任何商品購物服務、交易進程、招聘信息,都不作擔保。用戶不會從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收到口頭或書面的意見或信息,工業爐招標網也不會在這里作明確擔保。
七、有限責任
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對任何直接、間接、偶然、特殊及繼起的損害或其他一切損害不負責任,這些損害來自:不正當使用產品服務,在網上進行交易,非法使用服務或用戶傳送的信息有所變動。這些損害會導致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形象受損,所以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早已提出這種損害的可能性。
八、不提供零售和商業性服務
用戶使用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各項服務的權利是企業的。個人用戶只能是一個公司或實體的商業性組織下的所屬員工。用戶承諾:未經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同意,不得利用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各項服務進行銷售或作其他商業用途。
九、用戶管理
用戶單獨承擔發布內容的責任。用戶對服務的使用是根據所有適用于服務的地方法律、國家法律和國際法律標準的。
用戶承諾:
1、在工業爐招標網的網頁上發布信息或者利用工業爐招標網的服務時必須符合中國有關法規(部分法規請見附錄),不得在工業爐招標網的網頁上或者利用工業爐招標網的服務制作、復制、發布、傳播以下信息:
(1)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
(2)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的;
(3)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
(4)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
(5)破壞國家宗教政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6)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
(7)散布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
(9)含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2、在工業爐招標網的網頁上發布信息或者利用工業爐招標網的服務時還必須符合其他有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規定以及國際法的有關規定。
3、不利用工業爐招標網的服務從事以下活動:
(1)未經允許,進入計算機信息網絡或者使用計算機信息網絡資源的;
(2)未經允許,對計算機信息網絡功能進行刪除、修改或者增加的;
(3)未經允許,對進入計算機信息網絡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或者增加的;
(4)故意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的;
(5)其他危害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的行為。
4、不以任何方式干擾工業爐招標網的服務。
5、遵守工業爐招標網的所有其他規定和程序。用戶需對自己在使用工業爐招標網服務過程中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用戶理解,如果工業爐招標網發現其網站傳輸的信息明顯屬于上段第1條所列內容之一,依據中國法律,工業爐招標網有義務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并且刪除含有該內容的地址、目錄或關閉服務器。
用戶使用工業爐招標網電子公告服務,包括電子布告牌、電子白板、電子論壇、網絡聊天室和留言板等以交互形式為上網用戶提供信息發布條件的行為,也須遵守本條的規定以及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將專門發布的電子公告服務規則,上段中描述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責任同樣適用于電子公告服務的用戶。若用戶的行為不符合以上提到的服務條款,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將作出獨立判斷立即取消用戶服務帳號。
十、保障
用戶同意保障和維護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全體成員的利益,負責支付由用戶使用超出服務范圍引起的律師費用,違反服務條款的損害補償費用,其它人使用用戶的電腦、帳號和其它知識產權的追索費。
十一、結束服務
用戶或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可隨時根據實際情況中斷服務。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不需對任何個人或第三方負責而隨時中斷服務。用戶若反對任何服務條款的建議或對后來的條款修改有異議,或對工業爐招標網服務不滿,用戶只有以下的追索權:
1、不再使用工業爐招標網服務。
2、結束用戶使用工業爐招標網服務的資格。
3、通告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停止該用戶的服務。
十二、通告
所有發給用戶的通告都可通過電子郵件或常規的信件傳送。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會通過郵件服務發報消息給用戶,告訴他們服務條款的修改、服務變更、或其它重要事情。同時,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保留對本站免費用戶投放商業性廣告的權利。
十三、 參與廣告策劃
在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許可下用戶可在他們發表的信息中加入宣傳資料或參與廣告策劃,在工業爐招標網各項免費服務上展示他們的產品。任何這類促銷方法,包括運輸貨物、付款、服務、商業條件、擔保及與廣告有關的描述都只是在相應的用戶和廣告銷售商之間發生。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不承擔任何責任,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沒有義務為這類廣告銷售負任何一部分的責任。
十四、 內容的所有權
工業爐招標網對其獨立采編的或從第三方獲得合法許可的信息內容,內容的定義包括:文字、軟件、聲音、相片、錄象、圖表;在廣告中的全部內容;全部工業爐招標網虛擬社區服務為用戶提供的商業信息。所有這些內容均受版權、商標、標簽和其它財產所有權法律的保護。所以,用戶只能在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和廣告商授權下才能使用這些內容,而不能擅自復制、再造這些內容、或創造與內容有關的派生產品。在本站發表、轉載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本站沒有義務查實文章或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的出處及其真實性。如果您是文章、圖片等資料的版權所有人,請與我們聯系并說明具體文章標題,工業爐招標網會及時加上版權信息,如果您反對工業爐招標網使用,在收到身份證明、版權證明和刪除要求后我們會立即刪除有版權問題的內容。
十五、 法律
用戶和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一致同意有關本協議以及使用工業爐招標網的服務產生的爭議交由仲裁解決,但是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有權選擇采取訴訟方式,并有權選擇受理該訴訟的有管轄權的法院。若有任何服務條款與法律相抵觸,那這些條款將按盡可能接近的方法重新解析,而其它條款則保持對用戶產生法律效力和影響。
十六、 工業爐招標網會員帳號所含服務的信息儲存及安全
北京中采高科招標集團有限公司對用戶帳號上所有服務將盡力維護其安全性及方便性,但對服務中出現信息刪除或儲存失敗不承擔任何負責。另外我們保留判定用戶的行為是否符合工業爐招標網服務條款的要求的權利,如果用戶違背了用戶服務條款的規定,將會中斷其用戶服務的帳號。
十七、 青少年用戶特別提示
青少年用戶必須遵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要善于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農業發展呈現出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實現了舉世矚目的跨越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毫不松懈抓好糧食生產,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強國建設,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
一、農業經濟穩步提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一)農業產值保持增長,基礎地位更加穩固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農業的蓬勃發展,我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較快增長。2023年,我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58507億元(當年價,下同),比1952年的461億元增加1580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1953-2023年年均增長4.5%。其中,改革開放以來(1979—2023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5.5%,比改革開放以前(1953—1978年)年均增速提高2.7個百分點。分產業看,農林牧漁各業均保持穩定增長,1953-2023年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年均增速分別為3.8%、6.7%、5.6%、8.7%,2004-2023年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總產值年均增速為7.5%,農業經濟穩步提升。
(二)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農業發展更加協調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我國農業生產實現了由“以種植業為主、以糧為綱”的高度單一結構向“農林牧漁全面、多元、協調發展”的歷史轉變,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加快構建。1952年,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85.9%,處于絕對主導地位,林業、牧業和漁業產值所占比重分別為1.6%、11.2%和1.3%。改革開放后,農林牧漁業加速發展,農林牧漁業結構逐步協調合理。2023年,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4.9%,比1952年下降31.0個百分點;林業、牧業、漁業分別占4.4%、24.6%、10.2%,分別提高2.8個、13.4個、8.9個百分點。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9%,農業服務呈蓬勃發展態勢。
(三)融合水平不斷提升,產業鏈條更加延展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產業鏈條和多功能性不斷延伸拓展。2022年全國農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2]達到19569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為16.2%,是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2倍以上。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超過9萬家,營業收入超過19萬億元。2023年末全國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的村占比為14.7%,50萬農戶開展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過30億人次,休閑農業營業收入達到8400億元。2023年農產品電商銷售額超過7300億元,超過100萬農戶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2.49萬億元。
二、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糧食安全保障有力
(一)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糧食產量連上臺階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我國農業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糧食產量僅2000多億斤,1962年穩定在3000億斤以上,1966年達到4000億斤,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超過6000億斤。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實施,極大激發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糧食產量接連跨上新臺階。198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超過8000億斤,1993年超過9000億斤,到1996年首次突破10000億斤大關,2012年邁上12000億斤臺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生產開創新局面。2015年糧食產量突破13000億斤,此后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3年糧食產量達到13908億斤,比1949年增加1萬多億斤,增長5.1倍;人均糧食產量493公斤,連續多年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糧食單產大幅提升,2023年全國糧食單產389.7公斤/畝,比1949年增加321.1公斤/畝。
(二)種植結構持續優化,糧食品類均衡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著力解決農業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把糧食種植結構調活調優。其中,稻谷、小麥作為重要口糧作物,其占糧食產量比重總體保持穩定。2023年稻谷產量4132億斤、小麥產量2732億斤,合計占糧食產量49.4%,由于居民膳食結構優化,合計占比分別較1978年、1949年下降13.2和5.8個百分點,但總產量仍處于歷史高位,庫存充裕、供應充足,有力確保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玉米作為重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也是關鍵的工業原料,在糧食生產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2023年玉米產量5777億斤,突破歷史新高,比1949年增加5528億斤,占糧食產量比重達41.5%,較1949年提高30.6個百分點,為糧食連年豐收作出了突出貢獻。大豆作為重要油料和飼料作物,近年來通過實施大豆振興計劃,產量快速增長。2023年大豆產量417億斤,較1949年增加315億斤。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雜糧和薯類需求不斷增加。2023年,雜糧和薯類產量188億斤、603億斤,比2012年分別增加27.4億斤、26.2億斤,增長17.1%、4.5%。
(三)區域布局持續完善,產區優勢日益彰顯
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南方地區是我國糧食主要產區,糧食調配從南方向北方流動。從1978年開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以及北方農田和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我國逐步進入北糧南運時代,2005年北方糧食產量首次超過南方。為適應新的糧食生產和流通格局變化,國家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分,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優勢產區發展,確保了糧食產能逐步提高。2023年13個糧食主產區[3]產量達到10834億斤,比1949年增加9283億斤,增長6倍,占全國產量的比重為77.9%,比1949年提高9.4個百分點,為我國糧食實現穩產高產提供了主要支撐。特別是東北糧倉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2023年東北四省區[4]糧食產量3699億斤,比1949年增加3384億斤,比1978年增加2917億斤,比2012年增加706億斤,占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26.6%,為端牢“中國飯碗”做出了突出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持續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出臺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建立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極大提高,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加強,產銷平衡區糧食基本自給,主銷區糧食自給率逐步提高,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銷區布局不斷優化。
(四)發展質量持續提升,糧食產業提質增效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從追求數量為主的粗放式生產方式逐步向質效并重轉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糧食生產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近年來,我國持續大力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打造了一批優質強筋弱筋專用小麥、高產優質玉米示范基地,取得了節水抗旱小麥、超級稻等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2023年,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7.8%,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優質強筋弱筋小麥面積占比超過35%。持續加大優勢特色糧食種植,著力提升和保護特色糧食的品牌價值,形成一批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截至2023年,全國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地理標志農產品總數達到了7.5萬個。持續發展糧食產業,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抓手,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暢通“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條,推動糧食產業多類型融合,逐步構建從原糧到成品、產區到銷區、田間到餐桌的“大糧食”“大產業”“大流通”格局。2023年糧食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超4萬億元,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升。
三、重要農產品全面發展,食物供給豐富多元
(一)經濟作物快速增長,產量提升品種增加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膳食結構變化,經濟作物生產蓬勃發展。2023年,我國經濟作物播種面積[5]達到7.9億畝,比1949年增長了2.7倍。糧經生產結構更加均衡,1949年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僅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的11.5%,1981年占比超過20%,2000年—2023年保持在30%左右。分品種看,2023年全國油料產量3864萬噸,比1949年的256萬噸增長14.1倍;棉花產量562萬噸,比1949年的44萬噸增長11.6倍。2023年全國蔬菜面積達到3.4億畝,產量[7]8.3億噸,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蔬菜播種面積還不足5000萬畝;全國果園面積1.9億畝,園林水果產量2.4億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6.7倍和35.5倍。蔬菜水果品種琳瑯滿目,品質不斷提升,并且實現跨地區、反季節供應,居民的“菜籃子”“果盤子”更加豐富。
(二)畜禽生產質效提升,肉蛋奶供應充足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畜產品供應總體不足。改革開放后,特別是1985年國家放開豬肉、蛋、牛奶等畜產品價格后,畜產品產量不斷攀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畜牧業現代化、規模化進程加快,綜合產能進一步提升,肉蛋奶產量多年來一直穩居世界前列。1978年我國肉類總產量為943萬噸,2023年增加到9748萬噸,增長9.3倍,年均增長5.3%。隨著生產保障能力增強以及居民消費越來越趨向于健康化多元化,肉類生產結構不斷調整優化。1985年到2023年,豬肉占肉類總產量比重由85.9%下降到59.4%,牛羊肉比重由5.5%上升到13.2%,禽肉由8.3%上升到26.3%。改革開放后,隨著養殖技術的創新和進步,我國牛奶和禽蛋產業迅速發展。從產量上看,1978年我國牛奶產量為88萬噸,2023年增加到4197萬噸,增長46.5倍,年均增長9.0%;1982年我國禽蛋產量為281萬噸,2023年增加到3563萬噸,增長11.7倍,年均增長6.4%。從人均占有量上看,1978年人均牛奶占有量為0.9千克,2023年增加到29.7千克,增長32.1倍;1982年人均禽蛋占有量為2.8千克,2023年增加到25.3千克,增長8.1倍。
(三)漁業生產繁榮發展,生產結構持續優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漁業生產逐步恢復,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確立了“以養殖為主”的漁業發展方針,水產品產量迅速增長,從1989年起穩居世界首位。2023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7116萬噸,比1949年增長157倍,年均增長7.1%;人均年占有水產品達到50.5公斤,增長62倍,年均增長5.8%。其中,養殖類水產品產量5810萬噸,比1952年增加5790萬噸,增長295倍,年均增長8.3%;養殖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81.6%,比1952年提高70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了生態優先、養捕結合、以養為主的發展方針,我國漁業加快轉型升級。漁業科技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稻魚綜合種養、多營養層級立體養殖等生態養殖模式不斷推廣,休禁漁制度進一步調整完善,“伏季休漁”“十年禁漁”“增殖放流”“海洋牧場”等各項措施的實施,推動我國漁業高質量綠色發展。
(四)林業產業態勢良好,生態功能顯著增強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積極采取護林造林等措施,探索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林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木本林業、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綠色富民產業蓬勃發展。2022年,全國造林面積[8]420萬公頃,比1953年增加307萬公頃,增長2.7倍;全國木材產量12193萬立方米,比1978年增加7030萬立方米,增長1.4倍;油茶籽產量294.6萬噸,比1952年增加270萬噸,增長10.8倍。全國林業產值從2001年的939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7006億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林業生態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14—2018年)結果顯示,全國森林面積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18.28億畝增加到33.07億畝,森林覆蓋率從12.7%提高到22.96%,森林蓄積量從87億立方米增長到176億立方米,是同期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最多的國家。
四、農業基礎持續改善,農業科技創新發展[9]
(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穩產增產更有保障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以農田水利為重點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提高防災減災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推進灌溉水源保障和灌區建設改造,農業生產條件明顯增強,農業基礎更加穩固。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以上,完成10.58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2023年我國耕地灌溉面積10.75億畝,比1952年增長2.6倍,累計建成大中型灌區7300多處,建成泵站、機井、塘壩等各類小型農田水利工程2200多萬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農機裝備廣泛應用,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裝備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作業水平不斷提升、社會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1952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僅18.4萬千瓦,拖拉機不到2000臺,聯合收割機僅284臺。到2022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1.1億千瓦,拖拉機總數達到2144.1萬臺,聯合收割機總數達到173.1萬臺。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3%,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大宗經濟作物、畜禽水產養殖、果茶菜、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等領域的機械化生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農業生產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轉型升級,有力提升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
(三)綠色發展步伐加快,農業生態持續改善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粗放,農業生態系統結構失衡、功能退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加快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高。2023年,全國耕地平均等級達到了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個等級;全國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已發展到4.10億畝,全國農業用水量從2014年的3869億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600多億立方米,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系數達到0.58,比2014年提高了0.05。化肥農藥施用持續減量增效,2023年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5022萬噸,比2012年減少817.1萬噸,下降14.0%;2023年全國農藥使用量115萬噸,比2012年減少65.1萬噸,下降36.1%。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面積覆蓋率達54.1%,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處置率分別超過78%、88%、80%,重點地區“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四)農業科技突飛猛進,支撐能力顯著提升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長足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農業科技事業加快發展,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23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3.2%,比2012年提升8.7個百分點,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陣。核心種源“卡脖子”問題得到緩解,畜禽、水產核心種源自給率分別超過75%和85%,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45%以上。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已成為農業生產向現代化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科技興農、科技助農成為現代農業的主旋律。
五、經營體系不斷健全,現代農業蓬勃發展[10]
(一)土地流轉有序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穩步發展
伴隨農業現代化進程加速,我國持續構建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促進農業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轉變。2004年全國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僅0.58億畝,到2022年,全國已有1474個縣(市、區)建立流轉市場、約2.2萬個鄉鎮建立流轉服務中心,全國家庭承包耕地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已超5.32億畝。我國農業規模化水平顯著提升,2023年,我國生豬養殖規模化率超過68%,雞蛋和肉雞養殖規模化率超過80%,奶牛養殖規模化率達到76%,有力促進了我國農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推進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進方向和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質量效益穩步提高,服務帶動效應持續增強。截至2023年10月末,納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近400萬個,農林牧漁業法人單位達到250萬家。全國超過107萬個組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服務面積超過19.7億畝次,服務小農戶9100多萬戶,服務范圍從大宗農作物向經濟作物拓展,從種植業向養殖業等領域推進,從產中向產前產后各環節延伸,有力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三)新型生產模式快速發展,設施農業日新月異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以設施農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快速發展。我國設施農業規模連年擴大,產品種類日益豐富,產業效益持續提升。2022年我國設施種植面積達4270萬畝,占世界設施農業總面積的80%以上,已成為設施農業第一大國。依托溫室、大棚、垂直農場、智能農牧場、植物工廠等新模式,突破了自然資源條件的束縛,拓寬了農業發展新空間,推動肉蛋奶、蔬果、水產品等有效供給持續提升,更好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有力提升了“大食物”供給水平。
(四)新產業新業態競相涌現,發展潛能持續釋放
近年來,我國積極培育壯大農業新業態,凝聚新動能,引領新發展,持續釋放現代農業發展潛能。全國累計培育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過9萬家,培育全產業鏈產值超10億元的強鎮超350個,培育鄉村特色產業專業村鎮4068個,實現總產值9000多億元。產業融合水平不斷提升,數字農業、訂單農業、休閑農業等農業新業態方興未艾,農業多功能性日益顯現。農村創業環境持續優化,2012-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數量累計達到1220萬人。全國許多地方依托資源優勢,打破傳統農業生產邊界,立足鄉土特色、對接市場需求,“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悠遠的農耕文明、特色生態資源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呼應,催生出一批有特色、有熱度、有前景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力量。
砥礪奮進七十五載,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農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壓艙石”作用。但必須清醒認識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標,保持定力、久久為功,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注:
[1]2003年起總產值包括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
[2]農業及相關產業,指農林牧漁業以及產品為農林牧漁業所用、直接使用農林牧漁業產品和依托農林牧漁業資源所衍生出來的二、三產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生產、加工、制造、流通、服務等環節形成的全部經濟活動。
[3]13個糧食主產區分別是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
[4]東北四省區指內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
[5]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包括油料、棉花、糖料、麻類、煙葉、蔬菜、瓜果類、中草藥材和其他農作物面積,不包括果園和茶園面積。
[6]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包括糧食和經濟作物面積。
[7]蔬菜產量包括食用菌。
[8]全國造林面積及相關林產品產量數據來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9]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技創新等相關數據來自農業農村部和水利部。
[10]農業經營體系等相關數據來自農業農村部。
來源:國家統計局